三菱MBR膜 在洗涤废水中 遇到表面活性剂因该注意那些事项
三菱MBR膜组件遇到表面活性剂时,核心是防控膜污染、保护膜材质、维持系统通量,需重点关注以下事项:
1. 严格控制进水表面活性剂浓度(源头管控)
- 优先通过预处理(如混凝沉淀、活性炭吸附)将表面活性剂(尤其是阴离子型LAS)浓度控制在50mg/L以下,避免高浓度表面活性剂直接进入膜池。
- 若进水浓度波动大(如洗衣废水批次排放),需增设调节池或应急投药装置(如投加FeCl₃、PAC等混凝剂),防止瞬时超标导致膜污染加剧。
2. 针对性优化三菱MBR膜运行参数(过程防控)
- 强化曝气冲刷:表面活性剂易吸附在膜表面形成黏性污染层,需适当提高膜池底部曝气强度(如帘式膜曝气强度提升至15-25m³/(m²·h)),通过气流扰动减少表面活性剂在膜丝表面的附着。
- 控制污泥浓度(MLSS):维持MLSS在5000-8000mg/L,过高会增加膜过滤阻力,且易与表面活性剂结合形成黏稠污泥絮体,加剧膜孔堵塞;过低则无法通过微生物降解部分表面活性剂。
- 稳定跨膜压差(TMP):实时监测TMP,正常运行时需控制在<30kPa,若TMP短期内快速上升(如单日增幅>5kPa),需立即排查是否为表面活性剂累积导致的污染,避免膜丝受压破损。
3. 科学制定三菱MBR膜组件清洗策略(污染治理)
- 优先在线化学清洗(CIP):针对表面活性剂引发的有机污染,每周1-2次用0.1%-0.5%次氯酸钠溶液清洗(需根据膜材质耐受度调整,如PVDF膜可耐受此浓度),每次清洗30-60分钟,破坏表面活性剂的吸附结构;若伴随钙镁垢(表面活性剂与硬水离子结合产物),可搭配1%-2%柠檬酸溶液交替清洗。
- 及时离线清洗:当膜通量下降30%以上或TMP>50kPa时,需将膜组件取出,用2%-3%次氯酸钠+1%-2%柠檬酸混合液浸泡4-8小时,彻底去除顽固的表面活性剂污染层;禁止使用强碱性清洗剂(pH>13),避免破坏膜丝结构。
4. 关注三菱MBR膜材质兼容性与微生物影响
- 确认膜材质耐受度:优先选用耐表面活性剂的膜材质(如PVDF中空纤维膜,耐酸碱范围1-13),避免使用PA(聚酰胺)等易被表面活性剂侵蚀的材质,防止膜丝老化、孔径变大。
- 维持微生物活性:高浓度表面活性剂可能抑制膜池内微生物活性,需定期监测COD去除率(正常应>80%),若去除率下降,可适量补充营养盐(如尿素、磷酸二氢钾),或降低进水表面活性剂浓度,保障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,间接减少膜污染。
5. 日常监测与异常处理
- 定期检测关键指标:包括进水表面活性剂浓度、膜池MLSS、TMP、膜通量及出水COD,建立监测台账,若发现表面活性剂浓度超标或膜通量异常,立即停机检查预处理系统或膜组件状态。
- 避免长期低负荷运行:长期低通量运行时,表面活性剂易在膜表面沉积,需定期(如每周1次)进行“通量恢复性运行”(短时间提高通量至设计值的1.1倍),配合曝气冲刷减少污染物累积。